炙甘草汤中麦冬的作用
本文目录一览:
- 1、炙甘草汤是什么,有何作用?
- 2、炙甘草汤配方
- 3、炙甘草汤补血方剂
炙甘草汤是什么,有何作用?
炙甘草是一种经过蜜炙处理的草药,你知道它是什么吗?炙甘草的功效包括: 炙甘草汤能够益气滋阴,通阳复脉,对健康有多种益处。 甘草黄酮、甘草浸膏和甘草次酸都具有显著的镇咳和祛痰作用。 炙甘草还具有抗炎和抗过敏的作用,能保护发炎的咽喉和气管粘膜,并具有解毒作用。
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组成为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此方为补益剂,具有益气滋阴,通阳复脉之功效。主治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虚劳肺痿。
炙甘草汤,治疗心慌、气短,以甘草为主,它是一个补气的药。第二个作用是清热解毒,在临床上甘草可以解百毒,所以临床中特别是生甘草,我们用它来解毒。第三个,甘草可以止咳化痰、润燥止咳的作用。
历代医家对炙甘草汤的功效与作用有深入的研究,普遍认为它具有以下四种作用:- 以补阴为主要功效,如清代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中提到炙甘草汤能够峻补真阴,开启滋阴的治疗方法。- 以补血为主要功效,清代唐容川等医家认为炙甘草汤是一种强大的补血剂。
补血为主的功效,以清代唐容川为代表的一派医家认为炙甘草汤是“补血之大剂”。气血双补的功效和作用,以《注解伤寒论》为代表,认为炙甘草汤的功效当为气血双补,“益虚补血气而复脉”。阴阳并调,清代医家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指出炙甘草汤是“扩建中之制,为阴阳并调之法”。
炙甘草汤配方
1、炙甘草汤配方包括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火麻仁和大枣。 炙甘草汤能补血补气,补阴补阳,调和气血阴阳。 方中阿胶补血,生地黄、麦门冬可滋阴,克制心火,生姜、大枣、炙甘草有助于恢复脾胃功能。 桂枝强化心阳,心阳强则血脉功能提升。
2、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有一个著名的方剂——“炙甘草汤”,许多患者认为此方对其症状有缓解作用。在服用此方时,应注意避免饮用茶和咖啡。坚持身体锻炼对健康有益。我就是这样通过服用“炙甘草汤”来改善我的症状的。
3、炙甘草汤的具体配方可按照以下比例: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桂枝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火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以清酒七升、水八升煎煮,每日分三次温服。现代的配方可能会有所调整,但核心理念保持不变。
4、炙甘草汤在临床应用中展现出了广泛的适应症,对多种心律失常疾病具有显著疗效。对于室性早搏,该方剂可调整为:灸甘草15g、大枣6枚等,配合其他药物如阿胶、生姜、党参等,煎煮后分两次服用。在40例室性早搏患者中,31例早搏消失,7例减少,仅有2例无效。
5、炙甘草汤配方及功用 本方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配伍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以助生地之功;再配炙甘草、人参、大枣补益心脾之气,配桂枝、生姜温心阳、通血脉,加酒煎煮以助药力。综合全方,共成阴阳气血并补之剂。
炙甘草汤补血方剂
炙甘草汤,又称为复脉汤,出自《伤寒论》,属于补益剂中的气血双补类方剂。其组成包括炙甘草12克、生姜9克、桂枝9克、人参6克、生地黄50克、阿胶6克、麦门冬10克、麻仁10克、大枣10枚。此方功用为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灸甘草汤的方剂现在教材:炙甘草12克生姜9克人参6克桂枝9克生地黄50克阿胶6克麦门冬10克麻仁10克大枣10个功用:滋阴复脉,益气养血。
炙甘草汤是汉代名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治疗“脉结代”的有名方剂,即现代医学所说的心律失常,但一般适合体质虚弱或者失血过多、脏腑虚衰,尤其是心功能衰竭的心律失常,本方具有滋阴养血、补气温阳、宁心复脉的作用,所以又称为“复脉汤”。
炙甘草汤的主要成分中,炙甘草以甘温益脾为主,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则分别滋阴养血、生血润燥、补血滋阴和润肠缓中。人参、桂枝和生姜则分别益气、助心阳和调和营卫。这些药物相互配合,能起到滋阴养血、益气复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