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豆豉汤功效与作用(栀子豆豉泡水喝治什么病)
本文目录一览:
- 1、栀子豆豉汤变化方
- 2、栀子豉汤的,做法
- 3、豆豉和栀子的配方量治失眠
栀子豆豉汤变化方
栀子与豆豉的比例在《伤寒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栀子14个大约20克,豆豉4合约20克。这一比例的设定,是基于古代的计量单位。一斤等于250克,一两等于1625克。通过这些计量单位,可以更精确地把握药量。在煎药时,需要根据具体的药材质地来调整,草木类药物的药末约1克,金石类药物的药末约2克。
在临床应用中,栀子豆豉汤展现出了显著的效果。首先,对于伤寒懊憹这一病症,江应宿医师以该方治疗都事靳相庄,他身热无汗,内心郁结,非躁非烦,非寒非痛,症状表现为叹息。
豆豉附方 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煎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豉汤的,做法
1、栀子豉汤的配方用量:【用法】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
2、栀子生姜豉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栀子9克(劈)生姜15克香鼓4克(绵裹) 【用法】以水400毫升,先煮栀子、生姜,取200毫升,纳豉,煮取150毫升,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主治】栀子鼓汤证兼见呕吐者。
3、栀子的主要功效包括清热、泻火和凉血。它适用于治疗由热病引起的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以及热毒引起的疮疡和扭伤肿痛等症状。 在中医经典《伤寒论》中,栀子豉汤是一种治疗伤寒并发汗、呕吐、泻痢后出现的虚烦不眠和心中懊恼等症状的方剂。
4、枳实栀子豉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枳实6克(炙)栀子3克(擘)豉9克(绵裹) 【用法】上药三味,以清浆水700毫升,空煮取400毫升,纳枳实、栀子,煮取200毫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分二次温服。覆令微似汗。 【主治】大病愈后劳复者。
5、栀子郁金汤(在栀子豉汤基础方上郁热久不解伤津,去掉伤津的豆豉转而用郁金清郁热生津,这是温病惯用手法)。栀子干姜汤(栀子豉汤基础上出现太阴证,所以用干姜代替豆豉,栀子解阳明火郁,干姜温太阴虚寒)。
豆豉和栀子的配方量治失眠
1、栀子郁金汤(在栀子豉汤基础方上郁热久不解伤津,去掉伤津的豆豉转而用郁金清郁热生津,这是温病惯用手法)。栀子干姜汤(栀子豉汤基础上出现太阴证,所以用干姜代替豆豉,栀子解阳明火郁,干姜温太阴虚寒)。
2、栀子针对心烦失眠,能利五淋,通小便,除胸热和胃痛。其皮能留于肌表散热,去皮则能直达心胸。炮制方式不同,如酒炒上行,盐浸则下行,还能配合生姜陈皮治呕,加厚朴、枳实用以除腹满烦热,茵陈则治湿热黄疸,甘草治心气虚满。
3、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在临床实践中,栀子可用于治疗眼睛发红、肝炎、黄疸、头痛和肾结石,以及吐血、鼻出血、大便出血、尿血和口腔溃疡,甚至手术中发生的跌打损伤,栀子也可用于治疗。现在认为栀子还可以治疗软组织损伤、失眠和皮肤病,包括痤疮和反流性食管炎。
4、淡豆豉,以其独特的功效与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它具有显著的解表、除烦、宣郁以及解毒的功效。对于风寒感冒的初期症状,如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和鼻塞,淡豆豉可以与葱白搭配使用,有助于缓解病症。
5、栀子豉汤连续服用五天,对改善失眠的效果显著。然而,由于个体差异及用药后的耐药性不同,其改善效果也会有所差异。该汤的主要成分包括栀子和淡豆豉,具有清热除烦、凉血解毒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热病心烦、郁症等。对于由热病心烦引起的严重失眠,建议连续服用一个月;若症状较轻,则可以服用半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