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蚧粉的功效与作用的简单介绍
本文目录一览:
蛤蚧补肺益肾平喘咳,中医偏方有用吗?
蛤蚧,作为药用价值极高的动物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中。以下是蛤蚧的主要效果和作用: **补肺益肾**:蛤蚧归肾肺二经,擅长补肺气、助肾阳、定喘咳,是治疗多种虚症咳喘的优质药材。它常用于治疗肺肾不足、虚喘气促、劳嗽咳血等症状。
蛤蚧1个,东北红参等量。先将蛤蚧涂以蜜、酒,放在火上烤脆,研细末,再将红参也研为细末。二味混匀,炼蜜为丸,如赤豆大,每服3g,日服2次。该方有补肺益肾,纳气定喘之功,适于虚性哮喘。虫草炖胎盘:冬虫夏草15g,鲜胎盘半个。
肺虚的患者可以通过食用一些具有补肺功效的食物来缓解症状。例如,蛤蚧、冬虫夏草和核桃仁都是常见的补肺佳品。蛤蚧性平,味咸,具有补肺益肾、纳气平喘的功效,适用于肺虚咳嗽、肾虚作喘、虚劳喘咳等症状。
蛤蚧又叫蛤解、蛤蟹、仙蟾、蚧蛇、大壁虎。有益肾补肺;定喘止嗽的功效。主治肺肾两虚气喘咳嗽,虚劳咳嗽;咯血;肾虚阳痿;遗精;小便频数;消渴。蛤蚧为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全体。
蛤蚧,又称蛤蛇、大壁虎、石牙台,是壁虎科动物去掉内脏后的干燥体,主要产于广西,广东和云南等地,全年可捕捉。其制作过程包括去内脏、除血、撑开晾干等步骤。蛤蚧在中药中被归类为咸、平性,入肺、肾经,具有补肺益肾、纳气平喘、助阳益精的功效。
分布于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居于山岩坡壁、石洞裂缝或树洞中昼伏夜出。蛤蚧具有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之功效,常用于肺肾不足,虚喘气促,劳嗽咳血,阳痿,遗精。蛤蚧可水煎服、制丸散,或浸酒服。
蛤蚧为什么要去头入药
根据古籍《雷公炮炙论》的记载,蛤蚧被认为存在一定的毒性,特别在其眼睛部位。处理蛤蚧时,必须注意移除眼睛、甲壳上的部分以及尾部和腹部的毛发。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将蛤蚧浸泡在酒中,确保充分浸透,然后用两层纸隔开,放置于容器中慢慢烘干。
猪瘦肉洗净切块,蛤蚧去头足、鳞片,浸泡后放入清水中。将清水放入煲内煮沸,加入所有材料,猛火煲滚后改慢火煲3小时,加盐调味即可。此汤可固肾益精、健脾温肺、定喘止咳,适合肺虚肾虚、咳喘气促、神疲汗多者饮用。
材料:老黑鸭,蛤蚧,沙参,天麻,黄芪,薏仁,山药,老姜。蛤蚧一定要剁掉头和爪子,因为头有毒,洗干净。把洗干净的蛤蚧和剁好的鸭还有其它补药和老姜放入砂锅里炖上,开后打掉上面的泡沫,继续小火炖,等鸭炖软了就可以了。
第一种应用方式为蛤蚧炖鸡。取生蛤蚧一对(去头、鳞、爪),鸡肉100克,加适量开水炖服。此方具有补肺固肾、益精血之效,适用于身体虚弱、神经衰弱、肾虚遗精等症状。第二种应用是蛤蚧瘦肉汤。取蛤蚧一对(去头、鳞、爪),猪瘦肉200克,加适量清水煲汤。
蛤蚧头、眼睛有毒,服用时必须去除,无尾者不能入药。蛤蚧的作用 平喘作用 蛤蚧醇提物对乙酰胆碱所致的豚鼠哮喘有明显的平喘作用,对豚鼠离体气管也具有直接松弛作用,而蛤蚧水煎剂无明显作用。但也有报道蚧蚧醇提物对组胺或乙酰胆碱致疼的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无松弛作用。
蛤蚧的使用量根据不同的药方有所区别。《中国药典》推荐内服3~6g,多入丸散或酒剂。《中药大辞典》建议煎汤1~2钱,或入丸、散。《中华本草》则提出煎汤3-6g,研末1-5g,或入丸、散。蛤蚧瘦肉汤:材料包括瘦肉、白果、冬虫夏草和蛤蚧。